广西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中心

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

发布时间:2013-10-29 21:03:01   来源:   浏览次数: 0



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

加强与外校有关方面机构和学术活动的交流。邀请不少于10位专家讲学,提高研究中心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每年派出3人次以上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举办“广西人口较少民族非遗保护开发研讨会”、“新时期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策略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以上。构建仫佬族、毛南族和京族民族文化数字博物馆,引入信息学科教师,方便快捷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资源服务。

年度计划:

2015年:邀请民族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方面专家讲学不少于3次,派出3-4人次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为构建数据库搜集、整理相关素材,包括对仫佬族、毛南族、京族的“全息数据”的调查、采集、收集、整理及其数字化处理。

2016年:邀请专家讲学不少于2次,派出3-5人次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举办“广西人口较少民族非遗保护开发研讨会”,邀请国家级和区内相关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征集相关论文,探讨广西人口较少民族非遗保护开发的途径、方法和对策,检验研究中心开展工作以来的成果,集思广益,发现问题,订正研究方向,并出版会议论文集。

开始构建仫佬族、毛南族和京族民族文化数字博物馆。

2017年:邀请专家讲学不少于3次,派出3-4人次参加相关学术会议。进一步建设仫佬族、毛南族和京族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包括仫佬族、毛南族和京族非遗数据库,依饭节、肥套、哈节文化数据库,仫佬族、毛南族和京族民族生态数据库,仫佬族、毛南族和京族民族进程和问题探析等数据库。

2018年:邀请专家学者讲学不少于3次,派出3-5人次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举办“新时期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策略研讨会”,邀请兄弟省、区少数民族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国家级和区内相关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征集相关论文,探讨人口较少民族在新时期科学、和谐发展的途径、方法和对策,检验研究中心开展工作以来的成果,进一步集思广益,探讨问题,出版会议论文集,为研究者和地方各项建设的决策者提供依据。

完善仫佬族、毛南族和京族非遗数据库,依饭节、肥套、哈节文化数据库,仫佬族、毛南族和京族民族生态数据库,仫佬族、毛南族和京族民族进程和问题探析等数据库,使这些数据库真正成为可以为地方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服务,助力和推动学校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在全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特有的专业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