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中心

抢粽粑

发布时间:2017-12-06 09:48:41   来源:本站编辑   浏览次数: 0

 

抢粽粑据传起源于明朝,流行于东门镇、四把镇一带。每年在仫佬族特有的依饭节日或冬至日举行,庆丰收,祭祖先、敬神灵,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平安,民族一年比一年更繁荣。

此项目参加一九九一年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民运会上获表演项目一等奖。

一、场地和器材

在比赛场地上以6米为半径画出个圆圈,中央摆一张约0.7×0.7米的竹方桌,桌上置一个高约0.8米、口径0.5米,外有竹编护壳的大水缸,缸内盛“三角粽”(用竹叶包、底部呈三角的立椎形糯米粽,寓三人为众,民族团结之意),并用开水淹满。沿大圆圈边线等距离地放置“乐登桥”(用长2米、直经约0.15米的竹杆一根,两端各用1个竹筐为“桥墩”,钉牢成为一座“独木桥”)一座,直经0. 4米,高0.1米的竹圈四个;山门(用竹竿制成,中门高1.7米,两侧门高1.4米,宽度内空0.4米,联成一体,上面插满树枝和谷穗,挂上“五谷丰登”红横幅)一座;并以水缸为中心,等距离、相间隔地摆三个箩筐。

二、人员

比赛一般是以“冬”组队,每队由一男二女共三名运动员组成,三个队同时上场竞争,取久久长长,发达兴旺,兴旺发达之意。

三、规则

    比赛开始:由裁判员二人击鼓鸣锣发令,裁判员一人滴水计时(用1小竹筒,下穿一小孔,内盛1公斤水,开始比赛即滴水入桶,以滴完2筒水为结一局)。比赛通常要进行三局不同形式的角逐。

    第1局:三人合力抢粽粑。各队的队员手拉着手,以一只脚独立行走,另一只脚与相邻队员的一只脚在连环套上同步行走,一同走到水缸边,分别用竹筷条、竹夹子、竹捞绞捞缸内的粽粑,再快速返回放进本队的箩筐内,滴尽二筒水结束。

    第2局:三人接力抢粽粑。先由各队执筷条的队员快速跑向水缸,抢得粽粑后又快速返回原地,再沿圆圈边线跑,曲身串过“山门”,表示“避邪”,独脚跳越竹圈表示“消灾”,飞身度过“乐登桥”表示“迎乐”,绕完一周后返回原地,将粽粑交与执竹夹的队员,依式完成同样动作后复回原地,又将粽粑交给执捞绞的队员,重复同样的绕圈动作,把粽粑投入本队的箩筐内。下一轮仍依次进行,滴尽两筒水结束。

    第3局:三人依次抢粽粑。执筷条者、执竹夹者、执捞绞者依次跑向水缸抢捞粽粑,放入本队的箩筐内,滴尽两筒水结束。

    按比赛规则,凡给粽粑掉地者,由本人用自己所执的器具拾起,不准用手或由其他队员拾起。

六筒水滴尽,停锣息鼓收场,以抢得粽粑多者为胜,均者并列,按名次分别奖给粽粑、布料或红包以资鼓励。最后由各队把粽粑抛赠观众分享,表示仫佬族慷慨大方、热情好客。